必去啦

繁体版 简体版
必去啦 > 宰执天下 > 第十章 千秋邈矣变新腔(十)

第十章 千秋邈矣变新腔(十)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太祖皇帝当年玉斧一划,以大渡河为界,宋兵自此不过大渡河。说是如此说,但大渡河南还是有许多部族听从朝廷的吩咐。那些夷族族酋,皆以得到朝廷封赠为荣,尤其是朝廷赐予的冠带衣裳,最为族酋们看重。

在西南这个战略方向上,韩冈的最终目标便是大理。想要实现这个目标,难度并不低。不过相对于北方边界,可能会维持不断的一段时间的和平,一个合适的练兵与拓张之地,是大宋不可或缺的需要。

收起了并不精确的地图,现在在韩冈面前,还有更重要的事情等待他完成。

有第二次廷推,有进士科殿试的考题,还有制科御试的题目。

原本制科都是在中书门下考试,出题的都是宰辅,之后才改去崇文院,由此有了阁试。

这其实就是像太祖皇帝赵匡胤在礼部试之后,硬生生的加了一个殿试。阁试的出现,来自于天子对中书门下的不信任,加上削弱宰相权柄的想法。

在蹇周辅等阁试考官被驱逐之后,制科十科就需要进行改变。但在加以改变之前,不久之后的进士科殿试和制科御试才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考试的问题很让人心烦。

不仅仅是韩冈在头疼,那些贡生更是心乱得厉害。

在礼部试的结果出来之前,许多对自己有那么一点信心的贡生,都开始为即将到来的殿试做准备。

殿试的题目,来自于天子。但以向太后的水平,当然不可能给三四百名通过礼部试的贡生出题。依照过去的惯例,当天子不打算为殿试出题的时候,进呈考题供天子选择的,是政事堂的宰相参政们。

只是自从熙宗皇帝登基以来,将出题的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尽管是殿试,但来自全国各地、不同阶层的考生们,也是皇帝除了官僚体系之外,了解京城之外各地治政水平的唯一途径。只是为了了解新法的推行情况,熙宗皇帝都不会让宰相来剥夺他了解地方内情的机会。

但向太后决没有先帝的水平,尽管在她的治下,对外战争的表现远比先帝要亮眼,不过论起才学,她的确远远不能同她的丈夫相比。

气学的韩冈和新学的王安石,到底谁才能占上风,而太后又会偏向那一边,这个问题困扰了太多的人。

加之制科阁试上几位考官因为开罪了韩冈,被发配去了西京,这样的结果,会不会影响到殿试考官们的评判标准,是谁也说不清楚的。

礼部试中有没有韩冈的人?到底有几个?又是哪几位?

很多人开始去在五千参加礼部试的士子中,寻找来自于关西的那批贡生。希望在其中找到与韩冈有关系的人,以他为突破口,得到有关殿试的蛛丝马迹。

韩冈自然知道那些等待礼部试的结果的贡生们,正在慌张个什么。但他对此毫不关心,连看乐子的想法都没有。

在制科的御试之前,首先是进士科殿试。<推荐人都进入了御试,韩绛、张璪都不可能与韩冈争夺出题的权力。而且在殿试的考题中,政事堂进呈以供御览的题目,韩冈也有参与其中的权力。

在黄裳被黜落之后,韩冈对谁能通过御试没有任何兴趣。而能够通过礼部试的气学弟子,数量也极为可怜。

韩冈现在所想的是怎么才能在考题中体现气学的观点。

韩冈所主张的气学,其核心是格物致知四个字。对个人能力,讲究经世济用。重实际,轻言谈,这是气学的偏向。相对于经术诗赋,更看重官员对具体政务的处理能力。

怎么才能在题目中反映出考生们经世济用的水平?不改变考题结构的话,想到达到这个目标很难。而想要临时改变,就要面临考生能不能适应的问题。

不过在临考之前,对考试的内容做大改变,并不是不可能的事。礼部试不可能,但殿试却有先例。

熙宁三年的殿试,考官们给考生发下了一部韵书,这本是为了殿试时的测试诗赋做准备,但赵顼上来之后,便发下了一道策问为题。

省试定去留,殿试定高下。能进殿试,基本上就是进士了,这时候改变一下考题,不会引起太多的愤怒。

有旧事在前,韩冈对此便有一些把握。

但到底怎么去做才更为合适,就是一件需要多费思量的难题。

灯罩中的烛花闪了又闪,韩冈终于提起了笔。</dd>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