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这一提醒,包括张文在内的很多骨干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换装前的红军作战中基本不用考虑重新压子弹的问题,身上的弹药算是总家底,一场战斗每个人就是枪里的五发子弹,两三发做冲锋前或冲锋中的排枪火力压制,另外两三发做攻击敌人时的应变。在通常集中了两三倍兵力的情况下平均每战士一次进攻消耗两三发步枪子弹,再加上一些机枪火力,按几十发杀伤一人的效率足够杀伤对手三分之一兵力将其击溃之。同样条件大大改善的长津湖战役或是孟良固战役,因为有优势兵力,我军也很少面临重新换弹夹重新压子弹的问题。排除机枪弹药消耗,虽然三四万名步冲枪兵平均整个战役每个持有武器的人打了三四十发子弹,但这不是在一次一鼓而下的冲锋中,而是几天到数天激烈交战日内多次战斗和对峙的消耗量。当一连开始凭借优势战斗力进行以少敌众甚至以少歼众的战斗的时候,不要说步枪手,包括轻机枪与自动手枪换弹夹的问题也显现出来了。
想起伊拉克战争中2003年4月12日一名因缺乏经验而在巴格达的枪战中终身残疾的海军陆战队士兵的严重教训,张文问到侦察排的几个骨干:“用完的空的弹夹,你们一般都放在那里?”
几个骨干也是董庄战斗以来才第一次遇到这种问题,以前没有说一支枪一次战斗的消耗量能达到一个弹夹的:有的说上衣口袋里,也有的说身后背包里。
张文表示默许:“那战斗中为了保险起见,半空的弹夹一般放在哪里?”
沉默了片刻,普通战士没有人立即回答。一排长褚建新忽然想起了军校教导队师一位教员的说法便回道:“如果右手使枪,按离枪远近的距离半空的弹夹放在左衣下口袋。满弹夹放在右下口袋里。这个战术课程上似乎提到过。”
张文想到了这个从20世纪到21世纪持续在军队教育中的错误便说到:“所有半空的弹夹也应该放在比较不顺手的地方上:而不是左下口袋那个战斗中对于右手使枪者最下意识的地方。”
接着经过进一步的商议,全连按照这段时间以来普通战士们的具体表现状况—这也是实战最大的意义。建立了不同于游击和运动作战全连集体攻防作战时的第二套编制:在第二套编制体系中,各排侦察班与连侦察排联合形成一个攻击加强排,拥有四个班,每个班拥有两挺带副射手的轻机枪及一名班长共十五人,这样全连一半左右约八挺轻机枪都集中到了攻击排中。攻击排战士们普遍装备了自动手枪,多半的还人拥有自动手枪和步枪两套武器。全连投弹能力最强的人包括指导员在内都被编入了攻击排中。
而做为补偿:全连除了连排干以外在射击能力上表现最突出的人集中替换到了赵阳所在的一排一班里,做为防御牵制和对峙中的“临时特等射手班”。特等射手班和连排干的精确火力齐射完全有能力针对重机枪火力点进行中远距离拔点任务。从包括红四军那张集体合影的大量这年代的照片还有张文的实际经验来看,中国的重机枪普遍没有星际无畏所说的安装防护板的习惯,大概那是地形平坦交通便利的俄国特有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