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去啦

繁体版 简体版
必去啦 > 大秦帝国风云 > 3、廉颇败北谋换帅

3、廉颇败北谋换帅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必去啦 www.biqulas.com,最快更新大秦帝国风云最新章节!

&nbs./chapters/20133/15/2470914634989348847807891348591.jpg]]]

秦国与赵国的强大军队如同两股铁流,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百里战线上迎面相撞,一场战国时代最宏大的战争终于上演了!

廉颇及众将急于洗雪不胜秦军之耻,发力进攻,而秦将王龁按兵不动。

王龁(he)带领众将登高岭察看战区形势。

“报!赵军前军行进迅速,已距我80里”

“再探!”

王龁眼望山下一片开阔的平地深思,忽然抚掌大笑。

诸将问“将军可有奇谋?”

王龁笑道:我等领王命取韩地,夙兴夜寐,忧惧在身,不敢稍怠。我已命依山修造营垒,徐徐抵御,如何竟遇得廉颇这个匹夫?这厮昔ri一败再败,今ri却恃强逞勇,急于接战以求胜乎?罢罢罢!急入吾口,却之不恭。再败廉颇,你们诸将就都要加官进爵啦。

诸将闻言各自欣喜。

王龁传令,命撤去山上营地,主力后退25里。

“王昆听命!汝引5万军马,就在平原设阵迎敌,两兵相接即佯装败退10里,需以阵型涣散,军械抛弃,士卒惊惧以示敌。”

“桓龁(huanhe)听命,汝引10万军马接应王昆军后,再退15里,返身迎敌!”

“王翦、李信听命!汝各引军8万与敌军间隔逆行,绕过敌两翼,潜至其后。以此山上烽烟为号,出击敌后!”

“吾将自引30万军,从口袋阵中两翼发起突击,合力破敌!诸将自当密切协同,大破赵军于此地!”

------

廉颇军奋力突击,见到秦军败退,且一败再败,观察战区两侧山势,也没有敌军营垒,果然中计,继续轻进。

最终,20多万赵军被秦军伏击歼灭,廉颇手下大将赵茄战死,廉颇率部苦战突围,险些成为俘虏。

秦军执行“打蛇尾”任务的李信、王翦等人对于上党地形不熟,竟然在山中迷失了道路。要不是这种情况的出现,长平之战就提前结束了!

面对突然出现,始料未及的大量敌军,廉颇只得下令撤退,坚守营垒对峙。秦军多次挑战,廉颇都不出兵迎战。

且说廉颇收拾残军、匆忙转入防御,在连续被秦军攻破沁河、空仓岭两道防线后,终于固守住长平西南老马岭上的长平关(今ri高平关)防线关隘。廉颇拒不出战,高平关雄关如铁,秦军猛攻不破,秦将王龁也无可奈何,两军形成相持之势。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描述此战全过程:四十五年,伐韩之野王。野王降秦,上党道绝。其守冯亭与民谋曰:“郑道已绝,韩必不可得为民。秦兵ri进,韩不能应,不如以上党归赵。赵若受我,秦怒,必攻赵。赵被兵,必亲韩。韩赵为一,则可以当秦。”因使人报赵。赵孝成王与平阳君、平原君计之。平阳君曰:“不如勿受。受之,祸大於所得。”平原君曰:“无故得一郡,受之便。”赵受之,因封冯亭为华阳君。四十六年,秦攻韩缑氏、蔺,拔之。四十七年,秦使左庶长王龁攻韩,取?走赀?上党民走赵。赵军长平,以按据上党民。四月,龁因攻赵。赵使廉颇将。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赵王数以为让。而秦相应侯又使人行千金於赵为反间,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既怒廉颇军多失亡,军数败,又反坚壁不敢战,而又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秦闻马服子将,乃yin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王龁为尉裨将,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赵括至,则出兵击秦军。秦军详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军逐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後,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而秦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

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ri,皆内yin相杀食。来攻秦垒,yu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she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计曰:“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阬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後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这段话中透露的重要内容是:

1、前263年(四十四年),白起攻打韩国的南阳太行道,把这条通道堵死。-------这条道路,很可能就是后来秦新军从野王北上的道路。

2、前261年(昭王四十六年),秦国攻占了韩国的缑氏和蔺邑。------这是为了巩固对野王的掌控。

3、前260年(昭王四十七年),秦国派左庶长王龁攻韩国,夺取了上党。------上党战役发起的时间。

4、四月,王龁借此进攻赵国。------秦军主动攻击赵**队?

5、六月,秦军攻破赵军阵地,夺下两个城堡,俘虏了四个尉官。

6、七月,赵军高筑围墙,坚壁不出。秦军实施攻坚,俘虏了两个尉官,攻破赵军阵地,夺下西边的营垒。廉颇固守营垒,采取防御态势与秦军对峙,秦军屡次挑战,赵兵坚守不出。赵王多次指责廉颇不与秦军交战。----------廉颇到底坚守了几个月?坚守三年之说可信吗?

7、赵括一到任上,就发兵进击秦军。秦军假装战败而逃,同时布置了一只突袭部队切断了赵军的后路,另一支五千骑兵组成的快速部队楔入赵军的营垒之间,断绝了它们的联系,把赵军分割成两个孤立的部分,运粮通道也被堵住。赵军交战失利,构筑壁垒,顽强固守,等待援兵。------这是认定赵国中了圈套,也是后来“纸上谈兵”之说的发端。

8、秦王得知赵国运粮通道已被截断,他亲自到河内,封给百姓爵位各一级,征调十五岁以上的青壮年全部集中到长平战场,拦截赵国的救兵,断绝他们的粮食。------秦国下了血本,赵国在干什么呢?

9、到了九月,赵国士兵断绝口粮已经四十六天,军内士兵们暗中残杀以人肉充饥。困厄已极的赵军扑向秦军营垒,发动攻击,打算突围而逃。他们编成四队,轮番进攻了四、五次,仍不能冲出去。他们的将领赵括派出jing锐士兵并亲自披挂上阵率领这些部下与秦军搏杀,结果秦军she死了赵括。赵括的部队大败,士兵四十万人向武安君投降。武安君用欺骗伎俩把赵国降兵全部活埋了。只留下年纪尚小的士兵二百四十人放回赵国。此战前后斩首擒杀赵兵四十五万人,赵国上下一片震惊。

-----这就是“坑杀”的由来,但绝不是司马迁杜撰的,因为在《战国策》中也有不止一处记载指责秦军白起杀害俘虏。但是,就是司马迁也没有明确说出坑杀了有多少。后世坑杀40万降卒之说不值一驳!

现在保留下来的长平古战场遗址:西起头颅山、马鞍壑,东到鸿家沟、邢村,宽约10余里,北起丹朱岭,南到米山,东西两山之间,丹河两岸的河谷地带,长约30余公里。后世给起了不少名字,如空仓岭、白起台、骷髅山、将军岭、廉颇屯等。还有所谓秦军为断绝赵军的粮道和援军而修筑的长城,西起丹朱岭,经关和岭、羊头山,到陵川的马鞍山等等,估计大部分是基于后世传说,牵强附会开发的旅游景点,不足全信。

这场战争到底是怎么打的?莫衷一是。几千来地形地貌改变,河道平移、改道,恐怕是已经“人非物也非”了!就是后世的挖掘指认,也未能发现有尸骨如山的状况,以至于引发人们对流传已久、似乎有鼻子有眼的“白起坑杀降卒”之事的怀疑!

从军事防御的角度分析,一个是地势上的主、次高点,一个是河水,另一个是关隘,也就分别是空仓岭、大粮山,丹水和长平关。

先秦时代的长平战场,最可能的就是秦军牢牢控制西部的空仓岭、赵军控制大粮山、韩王山东西对垒,赵**队应据守着高平关,另外很可能秦赵两军沿着丹河隔河对阵,谁也无法顺利渡河去吃掉对方。

空仓岭古代叫丹朱岭,相传是帝尧封长子丹朱于此而得名,东西走向,海拔1131米。

高平关位于高平与沁水交界的老马岭上,此地山高崖陡,关隘雄险,仅有一条羊肠小道通往山顶隘口,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相传,当年廉颇曾此处以黄沙装入口袋,堆积成粮仓的模样欺骗秦军。而在大粮山正西三十里处的老马岭,后来又叫空仓岭,传说秦军曾在此布设虚假粮仓欺骗赵**队,两地因而得名。-------无论真假,这都透露出一个信息:双方都缺粮,对峙很无奈!

------

秦昭王召集群臣前来咸阳宫商议。

秦昭王:“上党城邑17,已取其11,王龁军大胜。如今赵军挫败、龟缩不出,迁延ri久,又难有进展,徒费粮饷。继续拖延,恐诸国生变。本王有收兵之意,众爱卿意下如何?”

秦相国范雎:臣以为不能退兵!一旦退兵,难说能保有秦军苦战获得的上党城邑。而且一旦退兵,必然助长赵国的气焰,也会使韩国、魏国、齐国倒向赵国,形成合纵之势,若楚国再趁机发难,局面就不好收拾了。

武安君白起:臣以为应当退兵讲和,赵**队实力不容小觑,这是我们在河水北方最强大的对手,现在就摊牌还为时尚早。如果继续对峙下去,赵国必然与关东诸国勾连,齐心协力来对付秦国。军事只是大国政治的手段,臣以为和谈有好处。赵国锋芒受挫,若其恼羞成怒,与我们火拼到底,战事如不控制,将愈发不可收拾,形势更难预料。

将军蒙骜:见好就收,也是个办法嘛!

上卿王稽:恐怕,------是你要和谈,人家不肯呀-----

客卿楼缓:臣以为不和谈,就这样对峙下去,最后欢笑的是众诸侯国----坐视两雄相争,彼此削弱,它们岂不弹冠相庆?臣熟悉赵国的情况(曾担任过赵国上卿),愿意出使赵国,面见赵王劝和!

秦相国范雎:大王,臣不是反对和谈,而是在当下明显有利的态势下,若是由我们来提出和谈的建议,赵国方面必然会以为秦军疲惫,更加暗地里增加兵力以抗衡秦军,那样反而达不到止战休兵的目的。除非是赵国方面主动提出来-----放弃上党!

将军蒙骜:上党是战略要地,赵国岂肯完全放弃?

范雎:那就只有继续对峙下去,一退则千里。上党有失,则我们新获得的河水北岸的土地,就面临着巨大的威胁。破合纵的办法很多,最好的办法就是要让诸国认识到秦国的实力,只有其慑服我们,连横才会成功!

将军郑平安:与赵国和谈的前提是-----赵国交出上党!

范雎当初想为魏国建立功业,因家贫无法得见魏王,投在中大夫须贾门下当门客。魏昭王让须贾出使齐国,范雎随往,凭雄辩之才深得齐王敬重。齐王yu留他任客卿,并赠黄金十斤,牛、酒等物,均谢绝。须贾回国,不仅不赞扬他的高风亮节,反向相国魏齐诬告他私受贿赂,出卖情报。魏齐将他拷打得肋折齿落,体无完肤,又用席裹弃于茅厕,让宾客往上撒尿。范雎装死,被抛于郊外。返家后即托好友郑安平将自己藏匿,化名张禄,并让家人举丧,使魏齐深信自己已死不疑。半年后,秦昭王派使臣王稽访魏。郑安平设法让范雎暗同王稽会面。经交谈,王稽发现范雎是难得之才,将他和郑安平带回秦国。

范雎(在秦国的名字还是张禄)在秦国发迹担任相国、获封应侯后,自然与郑安平、王稽交往过密。

而被范雎扳倒的对手穰侯魏冉,已去陶地养老,这个陶地是指今ri山东定陶(又称陶丘,相传尧、舜二帝均以此为都,统御天下),不是古代另一个陶地(今ri山西平遥),魏冉对武安君白起、已故大将胡阳等人有知遇之恩,白起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军事将领。

-----------

此时,廉颇败绩、死守营垒的消息,也使赵国方面也陷入慌乱之中。

赵孝成王(赵丹)对自己听信上卿蔺相如的建议、不顾众人反对,执意派出廉颇出战上党,颇有悔意。可是,赵括去了,就一定行吗?赵国那么多威名赫赫的军事将领,为何一定非要在赵括和廉颇之中选择其一呢?

现在廉颇败了,老迈的蔺相如又能负担什么责任呢?赵孝成王也并没有责备上卿蔺相如的意思,只是有些怨恨起廉颇。

他召集来谋臣虞卿、楼昌、平阳君赵豹、郑朱等人商议。

赵孝成王:长平没有打胜,还战死了一个都尉(赵茄),本王想增兵与秦军决战如何?

楼昌说:“无益也,不如派遣重臣去和秦国讲和。”

虞卿说:“那些主张和谈的人,认为不与秦国讲和,赵军必败。而掌握和谈的主动权却在秦国,大王估计秦国是想打败赵军呢?还是不想打败?”

赵王说:“秦国不遗余力,一定想要打败赵军。”

虞卿说:“大王且听我的,您派出使臣,携带贵重的宝器,去亲附楚、魏,楚、魏两国都想得到大王的贵重宝器,一定会接待我们的使臣。赵国的使臣到了楚、魏,秦国必定会怀疑诸侯组织了合纵阵线,必定有所畏惧。这样,去与秦国和谈,才能成功。”

赵王不听虞卿的计谋,与平阳君赵豹决定跟秦国议和,并派贵人郑朱去秦国,秦国接待了郑朱。

赵王召见虞卿,说:“我让平阳君与奏国议和,秦国已经接待了使臣郑朱,你认为和谈的结果会如何呢?”

虞卿说:“大王和谈一定得不到成功,赵军一定会被打败,诸侯中庆贺战胜的人,会都在秦国。郑朱是赵国的贵人,去到秦国,秦王和应侯范睢也一定会大张旗鼓,郑重其事地向诸侯宣传。楚、魏以为赵国已和秦国媾和,必不会出兵救援。秦国得知诸侯不来救赵,和谈就肯定不会成功。”

赵、秦和谈终究未能成功,赵军后来果然被打得大败。赵王到了秦国,秦国留下赵王,然后才同意媾和。---------难道赵孝成王长平战后,果然去秦国谢罪了?(除了《史记赵世家》中有,“王还,不听秦,秦围邯郸。”这句话,并没有更多过硬的任何佐证)

赵国,显然是失去了一次避免国难发生的绝好的机会!

话又说回来,赵孝成王也绝不是傻子,上党地方尤其是长平,一旦落入秦国手中,赵国邯郸的西南门户就会洞开,这一仗不得不打!

赵国所能接受的最好的结果,当然是赵国能够控制丹河、空仓岭一带,而秦军被压缩在汾水一带。而秦国希望的最好的结果就是,秦国控制空仓岭至丹河一带,赵**队被压缩到丹河以东。

廉颇固守第三道防线(丹河以东)的态势,正如秦国所愿,而不是赵国期望的。所以,和谈也就不可能有结果。

赵国派人与秦国和谈,既不真心实意,也阻绝了诸国援救它的念头,为以后的不幸埋下了祸根。-------大臣楼昌无意之中成了“灭亡赵国”的第一把刀!清醒明智的虞卿又能怎样呢?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