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去啦

繁体版 简体版
必去啦 > 谜案追凶 > 第十八回 偷龙转凤十八

第十八回 偷龙转凤十八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第十八回 偷龙转凤十八

2017-02-27 作者: 天下任纵横1

第十八回 偷龙转凤十八

频繁的民乱引起了中央机构的重视,也引起了君王的关注。君王比大臣们更加重视这种事情,因为这个天下都是他们家族的,这关系到他们的未来。大臣们绝大多数都是贵族,就算改朝换代了,他们依然是贵族,所以他们不担心换人当皇帝。最直接的受害者就是历代帝王和他们所在的家族,每每朝代更替的结果最倒霉的只有君王和他们的家人。几乎所有的朝代更替,君王一家人都不会有好结果,不是全部被杀就是永远没落,特别是君王几乎没有一个可以活下来。为了自己的大富贵,为了自己不家破人亡,君王们其实最怕死,最担心有人造反。这种民乱是君王们最为头疼的事情,也是考验君王政治能力的时候。

这种“君王与臣工共治天下”的理论听起来很荒唐,其实有一定的道理存在着。君王一个人不可能真正意义上管理好整个江山,就算让他所有的家人连上亲戚都来帮忙也不行。他们也需要依靠各地的地方势力,也需要地方贵族配合才可以,不然绝对不能做到真正控制国家的理想。贵族是代表权力机构的,也是绝大多数官员的主要来源,所以不管历代君王承认不承认都要接受这个事实。“君王”和“大臣”之间的关系都已经必然存在了,唯一的差别就在于这个“工”字上。所谓的“工”其实就是小官吏,基层衙门的书办、衙役等人,这些人平时低三下四的,其实离不开这些人的协助。要是把这些读书人最有可能的工作也提高到和“君王”、“大臣”一样的等级的话,不但给了读书人足够的面子,而且可以分化一部分打压者内部的局势。读书人明明是老百姓的一员,明明就是贵族眼里的老百姓,可是他们自以为是地把他们和一般的老百姓区分开来,想当然的以候补贵族自居。他们不但好面子而且其实最容易被人利用。一些有心人就是用这些读书人控制更多的老百姓,几乎每一场被镇压的作乱里面都有几个读书人,他们起到了最关键的煽|动作用和出谋划策的职能。

用不花钱的好话,再加上虚无缥缈的承诺,不但可以分化作乱者内部的团结,而且可以拉拢一大批读书人为自己服务,君王怎么想都觉得太值得了。只不过是一句半真半假的话,就可以达到这么好的效果,简直太值得了。“君王与臣工共治天下”这句话中,君王不得不和贵族为代表的地方势力合作,让各地贵族效忠骏网的代价就是君王允许贵族们出任大臣。这是一种无奈更是一种不得不承认的现象,所以说这句话起码对了一半。分出一些权力,甚至于给一些不保证的承诺,让读书人有了一点念想,多了一些希望,就可以把这些读书人拉拢过来,成为君王们的奴才,为君王们歌功颂德,这个买卖怎么算都太值得了。这个君王第一次在朝会上提出了这个理念,并让大家传出去让天下的人都知道。贵族们对于这种说法依然是不屑一顾,他们知道君王就算说了也不起任何作用,至少他们不会承认这一点。老百姓不懂也不会相信这种说法,因为大家都知道君王的话并不是“金口玉言”。只有那些对君王和贵族还有一丝期望的读书人,听了这句话之后像打了鸡血一样,一个个变得精神抖擞。就算已经参与了民乱的读书人,也会想办法劝说大家平息下来,就算劝说不了也会第一时间脱离出来。这些人已经不再顾及什么脸面或者荣誉,宁可举报自己的家人和乡亲,也要向君王表示效忠。在他们看来能说这句话的君王次啊是真正的明君,才是他们心目中最好的主子。这个君王的目的不但达到了,而且是超额得到了回报。

之后每每有战乱、民乱的时候,或者是读书人要考取功名为国效力的时候,朝廷也好,君王也好,都会提出这句话。这句“君王与臣工共治天下”成为了一贴万能膏药,几乎是万试万灵的好法子。其实大家心里很清楚,这只不过是一句空话而已。作为大臣的贵族们或许有一定的参与权和知情权,作为读书人为主的“臣工”们就连知道国家大事的权利也没有。决定和处置军国大事的权利,永远掌握在历代帝王手里。

当然所有的军国大事不是由君王一个人来全权决定的,也需要有人协助或者辅佐。秦始皇平定天下出任第一代帝王的时候,就给后代君王做好了榜样。丞相李斯是第一代的丞相,也是协助帝王处理军国大事的最主要的大臣。帝王遇到大事难事的时候,丞相、太尉、皇后、宗室协助或者辅助帝王处理。丞相不但是百官之首而且也是文官的代表,太尉是武将之首,相当于后来的兵马大元帅,帮帝王带兵打仗和训练士兵。当遇上国家大事的时候帝王、丞相和太尉三个人组成临时指挥小组,处理重大的国家事件。当帝王遇上自己个人问题的时候,皇后不但是帝王的妻子,而且要担负起辅助丈夫处理好个人问题的女人。当然在太后在世的时候,太后才是最为帝王着想的女人,当然皇后也会为自己的丈夫处理好后|宫事务。当帝王遇上关系到家族利益的事情的时候,宗室就会协助帝王处理。宗室不但是帝王的亲戚,更是帝王的助手和好管家,帮助帝王在不损害家族利益的情况下,摆平家族之间的矛盾。秦始皇在建国初期就规定了几点,丞相、太尉是朝中大臣,不得干预帝王家事;太后也好,皇后也好,不得直接参与军国大事的处理;宗室是贵族和皇族代表,平时不得干预朝中日常事务。这是制约了他们的权限,担心他们的权力过大,架空帝王本人。当然也有一条关键的条款,给了这些人一定的权限。“当帝王外出、出征,或者是养病期间,丞相和太尉代行处置权。遇上大事或者关系到君王个人的问题的时候,可以请太后或者皇后出面,在宗室的监督下,共同处置问题。后代君王要是年幼登基的话,丞相和太尉代为辅政,太后临朝听政,宗室监督。凡事要年幼的君王决定的问题,必须得到太后的同意,在宗室和丞相、太尉三人的监督下决定。一旦君王年过十五就要亲政,太后不得临朝听政,丞相和太尉要还政于君王。太后、丞相、太尉谁敢故意拖延者,就以叛国罪灭族。”虽然只不过是临时的代掌国事,对于臣子来说也是一个荣耀。

历代帝王和丞相之间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丞相不但是帝王的好助手,更是帝王的出气筒和“替罪羊”。不但帝王需要这种大臣为自己做“挡箭牌”,贵族也需要这种人作为自己势力的代表。毕竟丞相是臣子,代表着广大贵族的利益,最终度需要站在贵族这一边。帝王已经控制了绝大多数的拍板权,丞相是极少数可以为贵族争取利益和势力的机会,当然不能错过这个机会了。

到了明朝洪武年间的时候,当时的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真正看透了丞相这一职位的利害得失。为了打破这个僵局,为了自己家子孙后代的权利和未来,朱元璋彻底废除了丞相辅政的格局。虽然同时组建了内阁,内阁成员行使丞相的职权,但是内阁的权利明显比丞相小了不少。这些权利和势力范围一部分分划给了六部,一部分收归了皇室,其实是消弱了贵族的势力范围。贵族当然不愿意了,利用朱元璋的后代帝王没有朱元璋强势的机会,从功勋、武将和地方官员手里或骗或抢了一些权利,转嫁给了内阁,渐渐地内阁又开始壮大起来。帝王见不能阻止内阁完全行使丞相的职权,就想出了分化贵族内部的计划。

由于内阁不是原来的丞相,丞相主政时期朝廷按照惯例有三位丞相。第一位是宰相,又叫首相,主持全面工作。第二位是左相,主要负责民事和刑罚方面的事务。第三位是右相军事和地方官员的监督。所以三位丞相不但职务分明,而且相对的各自有各自的地盘。但是内阁之初个人没有明显的职务区分,也没有职权范围的划分。每一个内阁成员都有监督和管理权,但是也等于没有明确的主管权。内阁阁员们为了抢地盘,纷纷内斗不已,不能联合起来抗衡帝王。这就是帝王的权术,他要的就是这种内阁内部不团结。只有这样官员才能完全臣服于帝王,为了各自的利益不敢和帝王对着干。用臣子监督皇室,再用文官控制武将,文官被内阁控制,内阁最后还要听帝王的。这就是帝王最重大的管理方式,不怕谁能逃得出他的手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