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去啦 www.biqulas.com,最快更新变天最新章节!
第四部第三十三章 炮灰
沈从云依旧在继续北上的途中,队伍里有不少年轻的参谋,都是上海武备学堂毕业的学生。这些人,大多都先后到德国或者美国去留学过一到两年的时间,二十三、四岁的年纪,正是热血的时候。一路上年轻人们脸上的笑容就没断过,战局进展的如此迅速,这是在开战之初无法想象的事情。怎么说北洋还有近十万能打的部队,可是转瞬之间天津就拿下了。
这些日子传来的消息让人振奋不已,年轻人洋溢在脸上的笑容,想遮掩都遮不住。唯有沈从云,脸上非但没有看见多少笑容,反而这一路上沈从云似乎陷入了一种忧虑之中。
沈从云不时的皱着眉头的表情,骑在马上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让随行的人都不敢过分放肆的开心。
“沈,你这是怎么了?”只有克泽敢这个时候找沈从云说话,随行的人员都知道,这个外面随和的军座大人,骨子里却流淌着一股暴戾的血液。当初屠杀日本战俘的命令,不就是沈从云下达的么?
沈从云面对克泽的问题,摇摇头没有说话,继续一副想心事的样子。克泽锲而不舍的继续笑道:“沈,你这个表情很难看啊,是不是担心夫人?还是担心家里的那些老婆们?说实在的,我真的非常羡慕中国男人,你们可以娶很多老婆。”
沈从云终于笑了,轻轻的摇摇头道:“克泽,中国有很多事情,我跟你是解释不清楚的。至于羡慕中国男人的问题,你加入中国的国籍好了。呵呵!”
“哦,沈,你的主意没用,我是个基督徒!说起来,我是该给劳拉找一个后妈了。”克泽突然说起这个,沈从云不由的笑了起来。外表刻板的克泽,并不是清教徒,他的住所里,时常光顾一些苏州河上小船里出来的农家女孩,当然这些都是克泽的副官是操办的,给的钱也是很多的。不能不说管仲当初开妓院之先河,聚敛了大量的财富帮助齐国称霸的同时,也为广大的中国男性解决了大问题了。有趣的是,中国某一段历史上,妓女这个职业居然消失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沈从云的避而不答,让克泽也没有什么好办法。一直以来,克泽一直很不欣赏沈从云这一点,有很多事情都只是放在心里,也许这和中国男人所受的儒家教育有关吧?中国讲究中庸之道,讲究成熟的男性要外方内圆,也就算所谓的内敛了。
沈从云不是不想告诉克泽自己在想什么,而是沈从云在思考的问题,从穿越的那一天起就一直在困扰着沈从云。清朝是一定要推翻的,满人的统治是一定要终结的。可是不管用什么办法终结了满人的统治,沈从云都必须要面临一个问题,今后的政治体制的问题。照搬西方的民族么?明显很愚蠢!既然民主不行,自己当皇帝吧?可仔细想想,做第二个袁世凯的话,自己穿越还有意思么?唯一的可行的,就是披着民主的外衣,实行中国特色的独裁。而这种性质的独裁,沈从云之打算在其有生之年进行。
并且在沈从云有生之年内形成一个相对民主的环境,三十年、五十年,自己还能活多久?沈从云不得而知。唯一知道的是,一旦慈禧和光绪挂掉了,将面临一个天下割据的局面。而完成一统中国的过程,至少需要三到五年时间。沈从云唯一觉得庆幸的是,当今天下,还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组织能对自己预想中的“民主”政府构成威胁。孙先生的组织,如果没有八国联军的入侵,恐怕也没有那么有志之士的加入吧?如果满清倒下的同时,屹立起另一个让全国知识分子都能感觉到希望的政权出现,中国的割据应该不会像历史上那样漫长吧?这一切都是未知数,不过沈从云已经没有选择,一个叫“中华共和国”的政权和一个终身大总统的构想,已经在沈从云的脑海里初步形成。民主无疑是一种进步,可是民主是建立在人民需要的基础上的,是建立在国情之上的。沈从云计划用自己的有生之年,让中国至少三分之一的人口明白,共和是一个大势所趋的事情,只有到那个时候,沈从云才有可能放心的解除独裁。而要达到这个目标,至少需要三十年,这是沈从云最起码的估计。
随着地位的一天一天的提高,沈从云一天比一天的感觉到孤家寡人这个词的含义,还是苏东坡说的好啊,“高处不胜寒”啊,高处总是孤独的,因为高位者,总是有意无意的封闭自己的内心世界。
弗朗索瓦完成登陆后,意外的发现山东百姓一个一个的兴高采烈的,荣成百姓居然敲锣打鼓的欢迎这支“叛军”。
“上帝啊,中国百姓不都是最听皇帝的么?”弗朗索瓦兴奋的问身边的政训部主任的时候,年仅25岁的师政训部主任李昌河微笑的告诉他:“山东毗邻江苏,沈督在两江推行减租减息的活动,早就传到山东境内了,加上之前新军在山东的时候秋毫无犯,拿老百姓家里一把米都是要受军法严惩的。沈督曾经对我们说过,老百姓的要求其实是最简单的,稍微尊重他们一点,稍微给他们一点实惠,让他们别饿肚子,他们就能记住你,就会欢迎你。”
军纪严明的新军,有条不紊的进城时,弗朗索瓦看见一些妇女拿着鸡蛋花生啥的,不住的往士兵口袋里装的时候,弗朗索瓦总算是有点明白这个道理了。
山东登陆顺利完成后,北洋水师的命运也就基本注定了。镇守文登的阎得胜,再次发挥了逃跑将军的本色,不等新军靠近,带头狂奔往烟台而去。登陆新军在文登休息一日后,一路高歌猛进,山东布政司戴宗骞,一兵不发,很有耐心的呆在威海,也不知道他打的什么算盘,东西两路新军,夹击威海的态势已经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