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去啦

繁体版 简体版
必去啦 > 大明官途 > 卷二 风起云涌 第一百六十五章 平衡之术

卷二 风起云涌 第一百六十五章 平衡之术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必去啦 www.biqulas.com,最快更新大明官途最新章节!

思远在李维正家住了三天便前往北平了,但他来凤,此刻的大明王朝开始面临第一个重大危机,大明皇位的继承人出现了断裂,自从太子朱标在太和殿吐血后昏倒后,朱元璋便下了一道圣旨,严禁任何人再提及新立太子之事,一时喧嚣日盛的太子之争嘎然而止,朝廷平静了,所有人都小心翼翼走路,小心翼翼说话,唯恐惊破了这无比脆弱的平衡。

但朝局的平静仅仅只是表面现象,平静下面风起云涌,新太子之争愈加炽热,洪武二十四年秋,燕王朱棣联合宁王朱权在兀鲁骨河大败蒙古新汗也速迭儿,也速迭儿失败后被部众杀死,投降大明,此一战将燕王朱棣的声望推到最高,但秦王却不甘落后,他散尽大半家财扶助孤寡,接济贡生,并礼贤下士,为他自己博得了贤德之名,无独有偶,齐王在山东亲自下地耕田,出钱出米帮助山东灾区恢复生产,而周王在开封府也亲自挑泥担土,加固黄河大堤,各个亲王的种种表现朱元璋皆没有表态,这就为东宫新位之争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谁也看不透其中的关键。

今天一早,朱元璋出乎意料地没有上早朝,这是有记录以来的第一次,朝中议论纷纷,有小道消息传出,太子朱标已经到了弥留之际,但宫中消息封锁得极严,谁也没有得到确切消息,整个朝廷充满了一种不安的气氛。

正如小道消息猜测,朱元璋没有上早朝确实是因为长子朱标眼看已经不行了此刻就坐在太子寝宫的外面两眼无神地望着地面发呆,此时的朱元璋仿佛一下子苍老了十岁,原本挺得笔直的后背变得佝偻了,整个脸上失去了光泽,目光呆滞,就仿佛一尊年代久远的雕像。

他的心中此时已经出离了悲痛,绝望之情弥漫在他的内心,他即将失去自己最心爱的儿子了,他的眼前仿佛还看见朱标呀呀学语时的情景,还记得他在自己面前昂首背诵论语时的自信时他才六岁,可是现在

朱元璋将脸埋干枯的手掌中,无声的饮泣起来,忽然寝宫内传来一阵哭声名太监跌跌撞撞跑来,大哭倒地道:“陛下!太子、太子去了。”

朱元璋‘腾’站起来望着空无比悲愤地仰天大喊:“苍天,你无眼啊!”他痛极攻心,竟一下子昏死过去。

“陛下!皇上!”东内乱成一团,侍卫们七手八脚将朱元璋扶坐起来,他慢慢睁开眼睛,只见长孙允满脸泪水地跪在他面前再也克制不住内心的悲伤,紧紧抱着孙子老泪纵横东宫里一片哀哭之声。

半个时辰后,太子去世消息正式发布间传遍了朝廷,到处是一片哭声子仁厚宽恕,深得人心,甚至有的官员顿足捶胸,哭得昏死过去。

朱璋终于病倒了。一连三天他都没有上朝。第四天。他终于强忍悲痛下旨全国举哀。严禁谈论新太子之立。有妄语者处死。灭其三族。

又过天。朱元璋渐渐从悲痛中走出。开始重新处理国事。投入到紧张而忙碌地朝务中去。比从前更加勤奋。宫中侍卫们都暗暗叹息。很明显。皇上是想用繁重地朝务麻痹自己。让自己忘记失子之痛。可这怎么能忘记得了呢?

这天下午。朱元璋面无表情地批着一份奏折。很快。他就被这份奏折地内容吸引住了。这是兵部转呈地一份奏折。是山东都指挥使叶升所上。说蓬莱千户所种植甘薯大获成功。最高亩产达三千斤。现已运送一万斤甘薯种进京。希望能在全国推广。

这件事情俨如一阵春风。将朱元璋悲戚地心一下子吹暖了。脸上也出现了久违地笑意。他忍不住喃喃自语道:“亩产三千斤。原来这是真地。”

朱元璋出身农民。深知稼作地艰难。一般苏湖地区地高产也就四五百斤。而北方缺水地旱田亩产一两百斤小麦是极为正常。可现在居然是三千斤。有了这种粮食。那大明百姓从此不会再有饿死之人了。他按耐住心中地激动。当即提笔批示。责令工部全权负责此事。大规模在官田中试种。

朱元璋放下笔。他心中地兴奋依然没有过去。又仔细地读了一遍这封奏折。他不由自主地想到了李维正。在太子诸多地遗言中。就有一条是希望他能准许李维正辅佐儿子允。或许是朱元璋年纪渐老地缘故。有些事情他没有从前反应敏捷了。那天朝会后。他秘密召见了费廷安。才得知詹徽确有勾结高丽使者栽赃李维正一事。他这才渐渐醒悟过来。李维正其实是被秦王所报复。虽然心里明白。但他却不肯认错。毕竟李维正确实触犯了他地海禁底线。

为了探查李维正被罢免后是否继续有违反海禁之事,他特地命凤阳锦衣卫派人暗中监视,得到了消息是李维正在家养鸡种田、安分守己,这让朱元璋放下了心,他又想起李维正给他上的关于高丽日本的万言书,想到他炮轰釜山,朱元璋最后终于下了结论,李维正其实并非是想反对海禁,他又不是沿海长大,对海不可能有什么感情,他是年轻热血的缘故,渴望与高丽、日本打一仗,扩张大明

,虽然不大现实,但这种思想他朱元璋是允许的,:一次重大挫折,李维正应该变得成熟一点了,不会再像过去那样张狂。

太子遗言中提到希望李维正能辅佐长孙,这个建议朱元璋能理解,虽然立朱允为储只是他的想法之一,他需要时间慢慢考虑朱元璋也担心长孙允太年轻被叔叔们利用自毁前程,他身边方孝孺、齐泰、黄子澄等人学问虽好,但大多不谙世事,书生气太重,允是需要一个像李维正那样善于权谋斗争的人辅佐,再说,李维正的命可以说是太子救下的,他应该感恩于太子才对。

想到太子,朱元璋的心不由一阵绞痛,他痛苦地闭上眼睛良久,朱元璋慢慢睁开了眼睛,他沉思片刻,便下旨道:“速召户部右侍郎叶天明来见朕。”

不多时卫将叶天明领进了御书房,去年因山东布政使赈灾不力致山东出现了人吃人的惨象,朱元璋罢免了山东布政使之职,并任命在山东赈灾的户部左侍郎暴昭为山东新布政使,叶天明也迁为左侍郎,而户部尚书陈志浩年老多病,整个户部基本上都是叶天明在主管。

叶天明从考中进士那时起元璋便开始关注他了,他从主簿做起任知县、知府,到今天年户部左侍郎为官清廉,精明能干且政绩突出得朱元璋的赞许,几次破格提拔他,尤其他去年被划为太子党后,他就是太子党在朝中实际权力最高的官员,许多东宫的官员都为他马首是瞻,他已隐隐有领袖的气质。

叶天明上前跪磕头,“臣叶天明参见陛下。”

“叶爱卿平身!”

“谢陛下,”叶天明站了起来,忑不安地等着朱元璋的发问,他是朱元璋在太子去世后召见的第一个大臣,不知发生了什么事,他心中颇为紧张。

朱元璋看出的紧张,便笑着安慰他道:“爱卿不用紧张,今天朕心情很好,而且朕心情不错还和你的女婿有一点关系。”

叶天明听到皇上提到维正,他心中猛地跳了起来,立刻又跪下道:“臣的女婿还年轻,不够成熟,触怒了陛下,陛下却宽恕了他,臣感激不尽。”

去李维正被免职那天,叶天明正好在京畿周县核查黄册,没有上早朝,他第二天回来后才知道李维正被罢黜,他心中又惊又怕,生怕牵连到自己,但很快这件事便偃旗息鼓了,没有涉及到他,但他心中始终为此事不安,唯恐有一天他被卷进去。

朱元见他说得诚恳,便摆摆手道:“李维正之事朕已经不追究了,朕也知道他其实是年轻气盛,得罪人太多所致,不过他却给朕立下了一个大功,朕刚刚才知道。”

说着,他便将山东都指挥使叶升奏折递给叶天明,“你看看吧!世间真有亩产三千斤的粮食,这是李维正做的一件大事。”

叶天明迅速看了一遍,他心中暗暗吃惊,他是户部侍郎主管天下财政,当然知道亩产三千斤的粮食意味着什么,它将彻底改变大明缺粮的被动局面,这可真是个天大的功劳,难道李维正又要因此翻身了不成?他心中乱成一团,却又不敢多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