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去啦

繁体版 简体版
必去啦 > 明末之铁血辽东 > 第166章 宁远孤城

第166章 宁远孤城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没出个把月,清军开始大规模集结部队,凡出征的将领大臣先除丧服,为出征做准备。此次名为征宁远,实际是攻取宁远以西至山海关之间的中后所、中前所、前屯卫三城。他们的这一战术很明显,就是要先剪除防守薄弱的前屯卫三城,这在军事上叫避实击虚。夺取此三城,便切断了宁远与大本营山海关的联系,从而把宁远彻底孤立起来,再集中力量对它发动攻击。?

崇德八年九月十一日,郑亲王济尔哈朗、多罗武英郡王阿济格统领大军,携红衣炮和各种火器自沈阳出发,直奔宁远而来。《清世祖实录》。

关于这次战役,在明朝官方文献中很少反映。惟《清实录》作了准确的记载。据济尔哈朗与阿济格自军中发出的战报,清军越过宁远,首先攻击中后所城。攻城是在清军抵达中后所的第二天,即九月二十四日傍晚开始的。清军先填平壕堑,拥至城下,用云梯、挨牌攻城,红衣大炮轰击城墙。激战一夜,于次日将城轰开,明兵溃退,清兵随之入城,擒斩明游击吴良弼、都司王国安等20余人,歼灭明马步兵4500人,俘虏4000余人,《清世祖实录》。

接着,九月二十九日转攻前屯卫,至十月一日破城,斩杀明总兵李辅明、袁尚仁等30余员将官,歼灭4000余人,俘获2000余人。济尔哈朗乘胜扩大战果,派护军统领阿济格尼堪率部分八旗兵进攻中前所。守城的明总兵黄色得知前屯卫城已陷落,惊惶失措,弃城而逃。清军进入中前所,俘获千余人。《清世祖实录》。

此次战役,前后不过七八天,明军做了力所能及的抵抗,很快被清军连连击败。这反映了明军已不堪一击,而清军却表现出强大的战斗力,攻必克,战必胜。明朝方面,三城损失了15000余人,城中所储的军需物资,都被清军收掠一空。

说到这离咱们加上一笔,这个主意是谁出的呢,正式吴三桂的舅父祖大寿。

祖大寿自打投降满清之后一直受到皇太极的重视,降清后他总觉得有些不舒服,也不知道哪里不得劲,见人都是矮着半截,自己是汉人也是降臣照人家第一头,也想融入满人的圈子。怎么办呢,于是想出个主意,挨家送礼,只要主人家想要什么就给送什么。还真别说,送了几回人家还真就高看了祖大寿,一步步的地位显著提高。

祖大寿看到形势对自己有利,于是在各大会议上积极发言积极表现。就攻打宁远一事他也说出自己的看法。若是攻打宁远不如先取中后所。因为中后所住着吴三桂的家眷。自古道擒贼擒王,吴三桂是个孝子这我知道,对待父母妻儿非常关爱,只要把他的家属捕获,搬取三桂的家眷做人质,以胁迫他投降。

但清朝官方却没有记载这次济尔哈朗攻取中后所后取三桂家眷的事。惟一的可能是,三桂已在清军攻城前,将其家眷撤离中后所。这也说明吴三桂是个有远见的人,知道家眷是个累赘,必须迁走。往哪迁走呢,对了,给他们送北京去。不久,他的父亲携家眷进京,也证明他们并没有被清兵俘获似无疑问。

清军绕过宁远,一口气把中后所三城攻克,又在这里按扎了三处大营。至此,从锦州至山海关四百里间如今只剩下宁远,它成了名副其实的一座孤城。虽然济尔哈朗、阿济格在夺取三城后并没有向宁远发起攻击,但它已完全处于清军的控制与包围之中。城内军民人心惶惶,不断有逃亡及降清的事发生。崇祯十六年十二月,守备孙友白自宁远逃出,投向清朝,受到优待。《清世祖实录》。宁远城和吴三桂的处境更加险恶。

吴三桂忧心忡忡,焦虑不安。他眼睁睁地看着清军把中后所三城逐一攻克。他还能有什么作为呢?他神不守舍,烦闷时,不由自主地登上城楼,举目远眺,在大道上,清侦察兵不断地出没;远处山峦,明修建的烽火台、哨所、台堡林立,都已被清军夺占。入夜,四周死一般的沉寂,只听得南边海潮涨落的涛声,偶尔隐隐传来几声牛角号声。三桂感到一阵心寒。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无法使自己的心情安静下来,他不知道等待他的将是什么命运。他以忧郁的目光关注着局势的哪怕是微小的变化,寄托着某种期待,究竟期待什么,他自己也说不清楚。不过,有一点他是想得很明白的,这就是在三城失去之后,他感到他和他的将士们继续留在宁远已失去实际意义,坐以待毙,只能是为皇上尽忠了。然而,人越是在危机时,求生欲越是强烈。这时,在他心里确实产生了欲求脱离险境的愿望。于是,他的思绪便集中到一点。倘在此时,圣上下旨调他离开该多好!……谁知道哪一天才能做得到!他是忠君的,在没得到朝廷的命令前,他决不能离开宁远城。况且,律法规定:“守土者擅弃封疆,律无赦。”《吴三桂纪略》。他是不敢擅自弃宁远而逃的。他想到忠君报国,似乎又恢复了某种信心。

形势发展出乎意料地快。他在宁远的时间的确不长了。谁能料到命运就将把他推进历史潮流的旋涡之中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