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去啦

繁体版 简体版
必去啦 > 红楼飘摇 > 第二章:艰难的起步,飘渺的未来

第二章:艰难的起步,飘渺的未来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要不大名就叫杨山,把‘子’字去掉?”

“可不敢!单字名贵,双字名贱;咱小老百姓哪敢叫单名?弄的惹人笑话”杨铁柱不同意。

“什么贵不贵贱不贱的!?二丫头都能叫单字名怎么山子就不能了?”

“二丫头是个丫头,怎么叫都行;山子是男孩不能乱起名的!”

“切!我真是服了你了,这点小事还这么较真!”傅宁气道。

于是山子的名字还是那么叫着。

村里的十来个孩子喜欢围着傅宁听故事,于是每天写写画画、傍晚的时候坐在地上给孩子们讲寓言故事,教上一两个字,教他们写自己的名字。村长杨启信看着孩子们都认识了几个字很高兴,吆喝了几嗓子、把手一挥,村民们又帮傅宁和泥踩了个院墙。傅宁越发感激村民的朴实善良。于是建议村里盖个小祠堂、兼做小私塾,村长大喜。

村长热情的给傅宁说媒,介绍了一个自己的外孙女,并建议傅宁改姓杨、并入杨姓宗谱。傅宁说考虑考虑再说。

杨平的女儿还是病去了,杨平更显得苍老萧瑟,头发几乎全白了。傅宁过去探望杨平,感到杨平一个人过得十分凄凉和孤独。

傅宁和铁柱聊天后才知道杨平只有四十来岁,远不是看上去的六十多岁;而且杨平是除了傅宁外小杨村唯一个和铁柱不是同宗的人,铁柱只知道杨平是十五多年前从外地迁过来的,妻子原是大杨寨的,迁过来的当年杨平的妻子就病去了;没有人知道杨平的过往。

傅宁还是改姓杨了,将杨平接了过来,自己算作杨平的继子;杨启信带着杨平和傅宁去了一趟二十里外的大杨寨祖祠,杨启信以自己庶子庶孙的名义将杨平和傅宁都入了杨氏家谱,;从此、傅宁换名做杨宁;“承启宗长、义尚开泰”,杨宁是‘长’字辈,算作杨启信的孙子辈,和杨启信的、家在吴桥集的外孙女文氏定了亲。小杨村的众人都很高兴,热烈高兴的办了场宴席,为此铁柱带人在山里猎了头山猪。

宴席上很热闹,众人都很高兴;杨宁感觉到众人真的开始把他当作亲人了,少了些过去的疏离和陌生感。宴席上唯一不是很高兴的是杨永水,他的俩个女儿还没招到合适的女婿。

宴席正热闹的时候村里来了差役,拉走了许多的粮食,众人的心情一下子降到了谷底;杨启信哀叹:“开春又要打两个月的饥荒了!好在今年你教会了大家种蘑菇,能到集上换些粮食,开春后的日子想必好熬些!”。

第二天,村民杨宗田的小儿子被‘土条’咬了一口,没有救过来,死去了;根据村民的描述、杨宁怀疑所谓的‘土条’就是五步蛇或者蝮蛇。

第三天,村民杨长瓜从集市上会说听说山那边闹起了山匪,已经抢了好几个村子了。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杨宁开始仔细品味,突然间觉得小杨村并不是人间的世外桃源,尽管人心是那么的朴实和纯粹,可生活并不像村民的心情那样美好。

山匪终究还是来了;十五六个人,骑着一匹马、拿着大刀和红缨枪、三四把弓箭,劫了两个妇人和一个小男孩。村民‘贡献’了四担粮食,换回了人质,于是山匪离去了。

山脚的冬天感觉比山里还冷,小杨村虽然是山里可更多的应该算作是山脚,周围多是小丘陵,还有几个小池塘。天彻底冷下来的时候杨宁开始教小孩子们阿拉伯数字和一些简单的四则运算;冬天的农村是闲季,没什么事,大家都是成天的聊天串门子,间或着各家趁着农闲和快要过年的时候走着亲戚。

农闲时节总要找些事做,粮食不够就要提前准备应付来年的春荒,于是杨宁托人从集市上买来了刨子、锯子和凿子,教会了村民们打制一些简单的桌凳,所有的桌凳一水的样式,简单、粗糙、简洁大方,不用上漆,第一批桌椅拿到集市上出售就卖出了几两银子、换了些粮食。山上最不缺少的就是木头,于是大家都干的热火朝天,连村里的几个小女孩都每天好奇的跟着搬木头,跑来跑去的玩。杨宁统筹安排大家的分工,锯、刨、凿、装各有安排,大家上手快、易熟练,工作效率很高。

村头能挖窑洞的土丘只有一个,村里的妇女和还有些力气的老人们不能做木工活,于是杨宁让村民帮忙挖上几间地窖,铺上火道,指导妇女和老人们试着在地窖里种些蘑菇;老人们都是干了一辈子农活的人,对温度把握的很准,在开春前帮着杨宁种出了几百斤蘑菇。杨宁没有把蘑菇卖掉而是都分给了村民,加上几次卖掉桌凳换来的粮食估计村民勉强应该能支撑到夏收了;于是这个“乾平十四年冬、乾平十五年春节”,小杨村过了一个从未有过的富裕春节,家家有了一两件布衣、而且不用担心过年后的春荒。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