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去啦

繁体版 简体版
必去啦 > 胡杨悲啸 >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一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真的,千真万确。”

杨树楷扔掉手中的东西,双手紧紧抓住金兴国的手,急切地问道:“快给我说说,快!”

“你仔细想一想,梅花长在高墙上,这叫高中,。”

杨树楷一听,一拍大腿,大声说:“对,对对,对极了。”

“大晴天,和尚担心下雨,才打着伞。俗话说得好,天有不测风云,可这万一下雨呢?这伞不就用得上了吗?这叫有备无患,未雨绸缪。只有心思缜密谨慎之人,才会想到这一步。”

杨树楷脸上露出了笑容,赶紧问道:“哪第三个梦呢?”

“第三个梦就更好解释了。”金兴国笑着说,“只要你一翻身,机会不就来了吗?这次上京赶考,就是你翻身出人头地的大好机会,千万不可错过。”

金兴国如此解释,令杨树楷大喜过望,喜从天降,抖擞精神,兴冲冲气昂昂,踏上去北京的路。

如果不是金兴国及时指点,哪有大明天启四年的进士杨树楷。

后来,杨树楷又奉旨亲赴大清都城盛京,在金兴国的帮助之下,面见大清第一任皇帝清太宗皇太极,商谈大明和大清议和之事,可惜······

想到这儿,小伯温杨树楷长叹一声,说:“我和你父亲二十多年前就有过一面之交,后来又见过几次面,他可是我的恩人。”

临行之前,杨树楷去拜见大清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睿亲王多尔衮。

多尔衮指示,密切配合金兴国,利用其在大明胡杨台官场的人脉资源,交结各方有用之人,为大清年后大军南下,做好准备工作。

如此绝密消息,这金继忠又是如何知晓的?

杨树楷脑海之中升起了一团疑云。

大清崇德八年即公元1643年,农历八月初九日,年仅五十二岁的清太宗皇太极因病猝死于盛京后宫,没有留下如何政治遗嘱。

其长子肃亲王豪格与其弟睿亲王多尔衮,因争帝位而闹得不可开交,数次拨刀相向,几欲内讧火拼。

为了平息这场差一点导致大清王朝分崩离析的争斗,无奈之下,为了大清江山,豪格和多尔衮各退让一步,立清太宗皇太极第九子年仅六岁的福临为帝,即大清顺治皇帝。

这期间,顺治帝福临生母即永福宫庄妃布木布泰,也就是名垂史册的孝庄皇后,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争帝失败的肃亲王豪格,心中憋了一股怨恨之气,与睿亲王多尔衮面和而心不和,私下里积极储备力量,有朝一日,企图夺回失去的统治权力。

这些大清王朝最高秘闻,是汉人大学士洪承畴透露于杨树楷的。

如今,作为大清睿亲王多尔衮的密使,杨树楷被肃亲王豪格的心腹金继忠所控制,怎能不疑惑满腹呢?

金继忠似乎没有这些顾虑,满脸微笑,谈笑风生。

“照杨先生说的,我得叫你杨叔叔了。”

杨树楷哼了一声,冷冷地说:“你我同为大清效力,不必如此客气。”

“那好吧,我就尊称你为杨先生了。”

杨树楷不可置否地点点头,少顷,问道:“你绑架我到这儿,有何事?”

“请杨先生帮一个忙?”

“你有何忙,需我帮助?”

“不是我,是肃亲王。”

杨树楷内心一震,怔怔地望着金继忠。

“肃亲王和睿亲王之间的事,杨先生听说过吧?”

“道听途说,略知一二。”

金兴国心中暗道,此话真妙,小伯温就是小伯温,回答得天衣无缝,无怪乎太宗引以为知音。

相传,当年清太祖皇太极见到杨树楷时,第一句话就问道:“太祖有令,凡来我大清国的汉人,必杀之,你可知晓?”

杨树楷沉稳地回答道:“此令天下皆知,我闻之已久矣。”

“那你还敢来?”

“我是来拜见大清太宗皇帝的,请问你是大清太宗还是太祖?”

“我是大清太宗皇帝。”

“我也听说过有关你的一件大好事。”

皇太极来了兴致,紧紧问道:“何事?”

“我听说大清太宗曾颁布过一道圣谕,命令大臣做好养人之事,尤其是对新归附的蒙古人汉人做好安置,不得随意欺辱买卖杀戮,不知可有此事?”

“有此事。请先生继续讲。”

“这是具有远见卓识的人君,才能做得出来的。”

“此话如何解释?”

“因为这道圣谕直接关系到大清未来的发展,为大清今后的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非胸怀天下者为之矣。”

清太宗哈哈大笑起来。

自皇太极登基后,就意识到治国之要,莫先安民。即位之初,就强调满汉人民,均属一体,颁布了养人之旨,意在弥合消除辽东满汉之间的矛盾。

不久,太宗的子侄及文武大臣在他面前发牢骚的颇多,说太祖时诛戮汉人,而今汉人有为王者矣,有为昂邦章京者矣,而满洲宗室却有为官者,也有为民者,时势颠倒,一至于此!

但皇太极并未动摇其根本国策,因为他心中装的是天下。

想得天下者,必先得人心人才。

汉朝初平元年,关东诸州郡起义兵西讨董卓,推袁绍为盟主,曹操任奋武将军。两人之间曾有一次对话,可谓千古垂训。

袁绍问道:“如果事有不济,则依何为据?”

曹操反问道:“足下以为何如?”

袁绍笑道:“吾南面依据黄河,北有燕代之地,还有草原的戎狄可以依赖,自北而南,逐鹿中原,以争天下,如何?”

曹操道:“昔者商汤周武,称王于此,若以地势险恶为资,则不能因机而变化也。”

袁绍问道:“你意何如?”

曹操对答道:“吾任天下之智才,以道驭之,无所不可。”

从以上对话,可以看出袁绍曹操这两位汉末之时的英雄,其为人处世之别,以及最终的两种结局。

当杨树楷把这段故事讲于皇太极时,这位雄才大略远胜于其父努尔哈赤的清太宗,乐得手舞足蹈,大笑着说道:“知我者小伯温也。”

从此,弄假成真,装扮的算命先生小伯温,变成了杨树楷的绰号,且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金兴国对此已有耳闻,说:“杨先生果然心机深沉,睿亲王眼光不差,不过,肃亲王交代的这件事,杨先生可要真心办理呀。”

事情还未办理,先有威胁之言。

杨树楷隐忍不发,冷冷地看着眼前这位拉大旗作虎皮的年轻人,道:“肃亲王所言何事?”

“请杨先生日后将交于睿亲王的情报,也交一份于肃亲王。”

“情报不是我一个人完成的,还有你的父亲,而且主要由他负责。”

“这个你不用管,你只要把你收集的情报,交一份给我就行了。”

杨树楷略一思索,说了一个行字。

“日后真有那一天,肃亲王是不会亏待你的。”

杨树楷自然明白,那一天三个字所包含的全部内容。

走在回去的路上,杨树楷心想,这金兴国脚踩睿亲王肃亲王两只船,心机够深的,滴水不漏,风雨难浸,真是一只披着羊皮的狼。

当狼加紧尾巴时,人们通常会把它当做一条温顺的狗而不加防备,可就在此时,狼会闪电般地扑上去,一口咬断对方的喉咙。

三天以后,养足了精神的小伯温杨树楷又踏上了旅途。

他要去大明王朝都城北京。

出了山海关南门,路上行人逐渐多了起来。

年关将近,南来北往,扶老携幼,呼儿唤女,寻亲访友,乱糟糟一片。

杨树楷两耳不闻其他事,只顾低头大步走路。

他想力争在大年三十之前,进入北京城,了解有关大明朝廷的情形,而后,再奔赴家乡胡杨台。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将军白发征夫泪,其中辛酸几人知。

突然,前边传来数声吆喝,又见五六个汉子持枪带刀,紧紧张张急急忙忙,迎面奔跑而来。

行人迅速闪至道路两边,惹不起躲得起。

一群大明官军,在一员女将的带领之下,大声吆喝着,紧追不舍。

杨树楷急忙闪到路边的一棵大树之后,冷冷地注视着。

这样的事,在辽东二十年刀口舔血的日子里,哪天不遇上几起甚至几十起?司空见惯,熟视无睹,见怪不怪了。

很快,大明官兵将这五六个汉子包围了起来。

这群汉子背靠背,飞快地站成一个圆阵,挥舞刀枪,与官军对峙。

太阳阵。

小伯温杨树楷心中惊道。

这太阳阵乃清太祖努尔哈赤首创,在大清与大明蒙古朝鲜的征战中,所向披靡,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难道这群汉子是大清的人?

原先等官兵以过后,就想离开此地的杨树楷,此刻不由得密切关注视起来。

只见那员骑在高头大马上的女将,手持长枪,威风凛凛,指挥官军四面紧紧围住那群汉子。

少顷,女将一声令下,手持白杆的官军齐声呐喊,个个奋勇向前,一时间,双方顿时激烈厮杀起来。

那女将神色冷峻,指挥有方,口中吆喝不停,长枪忽开忽合。

官军随着其吆喝之声,不断变换阵型,时西时东,争先恐后,无一人畏惧落后。

那群汉子尽管骁勇异常,阵法凌厉,但毕竟人少力单,不到一个时辰,死伤殆尽,无一人投降。

女将呼哨一声,率领人马,得胜而回。

望着远去的女将背影,杨树楷心中冒出了一个熟悉的名字。

大明忠贞侯秦良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