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去啦

繁体版 简体版
必去啦 > 惊雷入汉 > 第三百一十二章 不吐不快(下)

第三百一十二章 不吐不快(下)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辽东出现的第三方异族军队给战事平添了许多变数,汉军同样派遣了使者前往拉拢异族,借机打探这支异族军队的目的与虚实。可得到的消息让人震惊不已,这支异族军队的首领赫然是当年的魏国大将王戎!

昔日的魏国大将,今日的异族首领,身份的变换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想起了钟会,心中难免有些畏惧之感。

魏国早已成为历史,而今汉与晋的对立,曾为魏国遗将的王戎又要向着那边?

故国不存,犹然思亲,王戎一族的家属成为拉拢这支异族军队最好的筹码。王氏乃是大族,想找亲属实在是简单容易的事情。不过寻常的族人如何能说服王戎?还需至亲方可。

几经动乱,王氏一族与其他家族并没有什么不同,在战火中不断的牺牲着族中的精英。对于曾经的司马氏来说,没落的家族是不需要理会的,没有支撑司马氏的力量,何必重视?

当年的王戎是抗击异族的有功之臣,可在天下大乱的当口这不足以保护王戎的至亲。把整个河北翻个底儿朝上,也是没找到王戎的至亲,兵荒马乱的自顾自,谁能顾得上他人?

这本是很正常的事情,要知道中原战乱以及河北的迁徙中流离失所,不知去向的人实在是太多了。正常的事情遇到了王戎返回河北,就变得不寻常了。这是有功之臣的家人至亲,更是拉拢一股势力的重要筹码,为何就寻不到人了?

若是让王戎知道事实,甭说彼此联合的事情,把魏国灭亡算在司马氏头上也不为过,家仇国恨双重压力岂不是让河北局势顿时陷入危境?

无奈晋国的国土不过是占据河北之地罢了,那王戎的至亲不是兵荒马乱的死掉了,就是留在了中原,也有些许的几率是在河北民间。司马氏割掉了一大批的不够忠心的世家,这让如今的晋国在消息上也不如以往那般灵通了。

难道还要派出人手偷偷去中原寻访?

同样的要求必然也提供给了汉朝,毕竟王戎从塞外返回,对于这些年发生的事情还需要有一个细致的了解和笑话。然当今的天下形势是一目了然的,晋国割据河北之地,还在等待汉朝的答复,而汉朝占据天下大多数的土地,寻找王戎的家人成功的几率无疑要大于晋国。

晋武帝司马攸很是郁闷,这明明是司马炎留下的烂摊子,如今让自己进退两难,危机重重……

……

回到成都的汉朝天子刘禅登上了久违的大殿,凡是有资格入殿的文武大臣全数到场,彼此都清楚陛下的突然现身,太子的郁郁寡欢说明大局已定!那文立自从被高玩带出成都之后,就再没了音信,显然其结果不算太好。

群臣争相恐后的各抒己见,刘禅始终阴沉着脸不做回应,任凭朝中群臣讨论不断。

或许是当初自己想得过于天真,或许是老天爷从中作梗,竟然在不知不觉中被人掀起了这么大的风浪,直到今天才明了一切!!

不断增加的名单是朝中的正直骨干,不断增加的人数是汉朝的干吏能臣,与文立互通消息,被其拉拢的自然清楚内中原因,这些人断不能留!!辛辛苦苦建立的王朝不能有所错失,而自己一厢情愿的想法也不过是自欺欺人。

就算自己做得再多,没有人理解,没有人愿意相信,又有什么用?就算自己做的再好,还是有人自居正义,自居公理来否定自己,否定这一切的成绩,这些人又算什么?

打下了江山同样厌倦了江山,这江山社稷究竟是留给谁的?还是为了满足自身**?

在后世生活时,自己是一个奉公守法的好公民,从来没有相过什么杀人,什么战争!可在这个时代,在这个让社会,朕便是法令,朕就是一切,这样的感觉真是自己追求的么?

换而言之,穿越之后,功成名就之后,便要随着历朝历代的古人一般腐朽在厚厚的历史记载中?

志向仅仅于此,自己已然离这一步不远了。后世的生活让人感到方便,却不如这个时代操纵人生死,控制人行为来的爽快。许多事情注定是这个时代无法做的,可后世不能做的许多在这个时代却是轻松之至。

要有更大的志向,要有更大的目标,可在此之前,这个国家要有一个继承者。

刘谌有志向,有抱负,不畏生死,至少会是一名合格的皇帝。只是心中有恨,心怀忌惮,安排稳稳的太子位置坐上去好似针毡,今日的太子明天便成为阶下囚,这样的感受让人刘谌变了。

人是会变的,当知道刘禅并非是本体刘禅之后,在产生那一丝丝的怀疑之后,改变就悄然开始了。

所以刘禅也变了,没人希望自己是一个工具被人利用,也没人希望自己的苦心被人唾弃。

坐上皇帝的位置,很多事情便身不由己。退了一步,满朝文武又要怎办?太子可不会因为自己的心慈手软,而放过这些对于刘禅无比忠诚的臣子们。凭借个人喜好,个人有所牺牲,不过是一厢情愿而已啊……

……

接连数日见不到汉朝天子,裴秀心中微微焦虑,面上仍是不动声色。许昌城仍在修复之中,随处可见忙碌修复房屋修复建筑的工人们,更能到军卒协助百姓一同劳作的场景。

许昌的各个世家实力都大大的被削弱,从这些世家中得到解放的劳役都登记成为了朝廷的户口,在这繁华的帝都得到可以谋生的土地或是行当。中原彻底落入汉人掌握之后,汉人发达无比的商业同时蔓延开来,带给人耳目一新的气象。

走在街上裴秀感慨良多,心中盘算的却是河北的家人们。裴氏作为大族,在裴秀退隐之后,仍然有许多子弟投身魏国亦是如今的晋国做事,也因此才能保证家族的重要性。

当初司马炎顾虑裴秀的名望,以及用强之后的舆论,因此迟迟不愿意动用暴力。如今晋国自成一体,朝中的都是司马氏坚实的拥护者,自然不需要顾虑这么多了。

论及司马攸与司马炎的才华,裴秀并不认为晋国会有反扑中原的机会,只是担心汉朝天子刘禅迟迟不召见自己的原因。

与汉朝言和,必然需要付出代价,晋国能够付出什么?汉朝又需要什么?究竟何种的条件是汉朝所需要的,而晋国又可以接受的?种种因素都要考虑进去,否则自己此行回到河北只能是人头落地!

虽然没有人说,可裴秀何许人也?早从晋武帝司马攸的一系列手腕中出端倪,杀鸡儆猴是必行之事,用谁来开刀不过是人选问题罢了。

心中忧虑脚步不觉快了一些,等到驻足抬眼望去,裴秀脸色微微一变,发现自己竟然来到了一处府邸之前!

“咦?这不是裴大人么,难得有幸相见,还请入内一叙。”蜀汉名臣何攀恰好外出返回,见到门口发愣的裴秀,不由微微一笑。

……

印州,纳入大汉版图已有数年之久,百姓多以习惯汉人的生活习俗,却也保留着自己的独特文化。

从汉朝流入的各项技术刺激着印州不断的飞速发展,而襄王刘动下辖的土地也不仅仅是印州一处了!

当年青城先生屡屡教诲小刘动学习域外言语,到了这里方才佩服那青城先生的一番远见卓识。从海外诸国慕名而来的商人学者,见到这里的统治者赫然说着一口流利的自家语言,简直是欣喜若狂!

语言是对外发展的障碍,更是必须要客服的困难,同样也面临着汉朝内部的文化冲击与倾轧。

自古以来安身立命的不过是文,武两条道路,儒生的地位在这个时代堪称无人可以动摇。帝王依靠儒术来治理国家,依靠儒生来执行政令,宣化百姓。这些儒生虽然没有统一的教统,却形成了能够被帝王所用的一套完整的制度。

即便是帝王,也要遵守这一套制度。

可随着域外之人的涉入,儒生的地位似乎有所动摇,在印州之地竟是形成了一场暴/乱!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