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去啦 www.biqulas.com,最快更新惊雷入汉最新章节!
更新时间:20-02-0
魏国皇帝曹奂已经驾鹤西去,晋公司马炎也不幸葬身滚滚波涛,魏国在不到十天的时间标志性的君主以及掌握实权的权臣先后去世,朝堂上一片混乱,市井间更是奇谈迭出。
天亡大魏,国家必亡!
司空卫瓘,司徒何曾,太保郑冲,太中大夫王览等魏之遗臣连日计议,唯有请抚军大将军冀州牧司马攸前来主事。无论在朝堂之上,军队之中,还是司马氏这个大家族之内,司马炎一死,唯一能够统摄各方的唯有司马攸了。
而司马攸正在讨伐辽东蜀军的陆上,闻讯即便回转也是需要时间的。在此之前一切军政大权暂时由卫瓘等四人共同料理,当务之急便是安抚人心,以军心为重!
黄河以北仅仅剩下了青州之地,蜀军声势浩大连战连捷,更是击杀了曹奂与司马炎这样的人物,可谓是士气高涨。若是趁着河北上下乱作一团的时候杀过来,恐怕多少城池都要望风而降了。
因此整顿军心之重点,在于整顿防务!魏军开始四下搜集黄河北岸的船只,防止北岸之人渡过黄河投奔南岸,更是督派将领日夜不断的在营中巡视,带着军卒巡视各城,震慑百姓,以防宵小作乱。
河北各州经过司马氏悉心经营依然破败,仍有不少的百姓对于司马氏怀恨在心,甚至不满于司马氏的统治与政策。河北大地饱经战火蹂躏,异族摧残之后本应是休养生息的。
无奈当时魏国各条战线吃紧,唯有在河北操练人马征集军队,如此一来刚要有所起色的民生,因为河北大军的建立又恢复到了战时的状态。百姓们疲于徭役赋税,哪儿能安心的生活?
好在蜀汉一口气儿吃下了徐州,许昌,陈留,小沛,濮阳等一大块版图后,正在消化期间,一时没有攻击河北的举动,这或多或少的让卫瓘等人心中稍微安稳了一些,每天只是盼着司马攸回来。
司马攸本是司马昭的次子,也就是司马炎的弟弟,幼时过继给了司马师,素来得到族中的爱戴与敬重,更是司马炎的得力臂膀。河北大业便是交给司马攸来安置的,但司马攸并不是神人。河北大地百废待兴,要致力民生,又要招兵买马,并不符合实际状况。
两相权衡利弊,还是以军队为主,毕竟曹魏需要一只强大的,能够遏制蜀军的部队才能保护仅存的土地。
作为司马昭的次子,司马师的继承人,司马氏家族内部的权势者,司马攸理所当然被选作司马炎的继承人。即便是司马炎的另外两个弟弟司马鉴与司马机也不敢有反对的意见。
因为司马氏如今当家作主的是司马伷,是司马昭一辈中硕果仅存之人,更是当朝的车骑大将军!
河北之事挂名的是司马伷,但从谋划到实施一切都是交给司马攸去做的。司马伷能够活到现在,成为司马氏家族中唯一的耆老,自然有其过人之处。司马炎不堪大用,谁都在眼里。
或许太平盛世司马炎还能勉励维持一二,但已司马炎的才干与个性来论,乱世之秋并不是司马炎的用武之地。并不是说司马炎一无是处,位极人臣驾奴朝中群臣之辈,怎会是废人一个?
出了这一点后司马伷便安心在河北练兵,对于中原战事关心甚少,有些事情不用去想,自己也是知道结果的。因为自己实在是太了解司马炎了,就如同自己了解司马昭。
当初针对王基等人的举动,司马伷是抱有反对态度的,可人一旦步入老年,到了垂暮之刻,总会有所转变与改变。这是谁都阻止不了的,当大家五十岁的时候还在笑谈老者之蠢,可等到自己五十一岁的时候,便可以感受到这种切身的变化了。
这是生理上全方位的改变,没有人能够阻止。
司马伷的年岁比司马昭小了一些,不过素来敏于观察的司马伷早就出了症结所在。难道司马昭不清楚这些道理么?用道理去劝谏怎会有用?
一心称帝的司马炎遗传了他老爹司马昭的那份固执与坚持,只要自己认定的就绝不会轻易改变。不同的是司马昭英明一生,临没的时候才做下了糊涂的决定。而司马炎打一开始,就走上了一条错误的道路。
有卫瓘这种司马氏的重臣支撑,再加上司马伷在幕后推波助澜,安抚河北大地的不满情绪也只是时间问题罢了。
就算黄河以南不少魏人投降了汉朝,可司马炎早就把大部分的朝廷班子转移到河北,因此魏国朝堂上的实力并没有减少太多,仍然保持一定程度的强大。中原的精英士族不少都与司马氏的利益捆绑在一起,荣辱与共,不会因为司马氏的没落而选择离开,即便有这种想法,也是毫无办法脱身。
司马攸很快便赶回邺都,一入城便是去祭拜兄长司马炎的尸身,开启了晋公的大丧。司马炎被黄河吞没,所谓的尸身不过是用木雕穿戴上晋公的袍服罢了,这般下场让许多人都是暗中嘀咕着,间接害死了魏帝曹奂,这难道是报应?
国不可一日无君,大丧之后便是国家的大事儿了!这个时候可顾不上什么兄长新死一类的言语,特殊情况一切都是便宜行事。司马攸作为司马氏的接班人,以及魏国的继承者,这是毫无疑问的。
司马炎折腾数年才捣腾出来河北这块地方,可不是为了听反对声音的。魏国已经灭了,朝堂,军队,百姓能跑的也全跑了,剩下的对于魏国这个尊号也不是很有感情,否则早就跑路了。
新的国家就此成立,国号为晋,司马攸登基为晋国开国君主,即是晋武帝。追谥司马懿为宣帝,司马师为景帝,司马昭为文帝,司马炎为愍帝。一应文武大臣也是各加封赏!
其中数人由得司马攸之中,以司马伷为河内王,大将军领并州刺史,监督并州各路人马;卫瓘为骠骑大将军,东武乡侯领冀州刺史坐镇邺都拱卫守御;马隆为卫将军领青州刺史镇守青州;胡广为左仆射,镇军大将军屯驻平原;司马鉴为安乐王屯代郡;司马机为燕王前往辽东平乱。
此等数人不是司马氏之族人,便是司马氏之党羽信重之辈,乃是晋国开国的主要力量,更是朝中把握大权的人物。其他诸如朝中名士耆老也是各有封赏,远在边疆的军中诸将同样论功行赏,挑选良将委以重任!
邺郡作为晋国之首都可谓中原汉军北上必攻之处,地临前沿战线,朝中耆老多有建议迁都南皮者。南皮有燕代之阻,平原之护作为缓冲,汉人兵锋一时难及。此等提议附和大多数朝臣之心,唯有卫瓘挺身日出反驳其论。
晋武帝司马攸之才干未必强过兄长司马炎,不过胜在颇有自知之明。司马炎因何而失去了半壁江山,曹魏如何被蜀汉一举歼灭,前车之鉴不可不防。因此司马攸力排众议,决意定都邺郡,借此来彰显晋国抗击汉朝的决心!
心中多有不敢苟同之感,不过群臣仍旧是暗自点头称赞连连,这般决定似危险,实则是最为稳妥的决定。晋国也好,司马攸也好,要想让河北臣民耳目一新,到希望,首要之务便是树立形象,给予人们信心。
单单是定都邺郡,足以彰显大晋国武帝的气魄,可对于气势正盛的汉朝来说,无疑是另一种的挑衅。
朝堂内外封赏完毕,便是要颁布新政了。久在河北经营,如何治理河北之地司马攸心中早有定策。河北的百姓许多都是中原迁移而来,不过数年光景还没有扎下跟脚,动乱不安的时代让这些百姓很难稳定下来。
安抚百姓,减少赋税徭役是必须要做的,除此之外便是裁军!
恢复河北的农业生产,加强各项建设需要的是人力,青壮作为劳力的主要成分可谓不能缺少。为了保持与汉军的作战,大量的青壮被拉入行伍中成为了军士,但河北之地目前却是养不活这些兵士的。
让这些兵卒卸甲归田,等于增加了劳动力,推动了生产发展,而军队的开支也相应的少了一大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