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下午
都和一杯茶纠缠
端起放下
又端起
整个记忆
都和一个人有关
想起忘记
又想起
过了这么多年
爱与恨早已
被深挖掩埋
为何
还会在某个地方
某段时间
让往事
触动了
伤心的弦
……
——张缄《伤心的弦》
……
写这个章节的时候,张缄想起费孝通先生写的《乡土中国》,书是多少年前囫囵吞枣读的,内容早就忘的七七八八了,但先生在书中用朴质无华的语言剖析的乡土本色中浓厚的人情味,还是深深的刻在张缄对乡土的回忆中。
张家村不仅给了张缄生命,也是张缄记忆的起源,在这里有他的家人和乡亲,这里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处花草,每一个人的声音都能与他的灵魂共鸣。
张家村住了二三百户人家,一千来人,主要姓氏是张姓和岳姓,张家村也是张家乡的中心村。
张缄村那时的集市是新修的沥青路,长约二百米,一天逢集,一天背集。
逢集的时候四乡八村的村民都来张家村赶集。
寒假因为临近年关,逢集的时候非常热闹。
卖包子馒头各种小吃的,卖牛羊猪肉的,卖鸡鸭鹅的,卖红薯萝卜青菜的,卖味精大料红辣椒的,卖锅碗瓢盆的,卖黄鳝大鱼小虾的,卖年糕糖稀柿饼的。
卖对联灶神财神的,卖烟花爆竹的,卖刀枪棍棒玩具的,卖棉花糖冰糖葫芦的,卖烟丝烟袋的,让猴子作揖磕头杂耍的……
各种吆喝,辱骂声,人群熙熙攘攘。
张缄和小山家都在街面上做生意,前文已经提到,张缄家开了一家小诊所,曹小山家是卖锅碗瓢盆杂货的,小品家不做生意,靠两季收成和他父亲打打零工。
那天上午,曹小山到张缄家找张缄去赶集,他穿着一个米黄色的丝棉袄子,是她姐姐从广州带回来了。
对这件袄子张缄记忆深刻,不是因为他穿了几个冬天,而是每次小山见到别人眼光注视他的袄子超过三秒钟,他都让人摸他袄子的面料,并问别人这袄子是什么款式。
能看到这一章的读者,对张缄有些了解,别的不说至少张缄是个善良的人,回到二十年前,他善良的都有些可怕。
张缄几次在曹小山显摆的时候,都想告诉他不是因为他的袄子好看,而是他的袄子颜色跟屎是一个颜色,还有就是他把袄子穿的脏的不成样子,袄子都有油光了,更像一大坨油腻腻发光的屎。
如同一个月没有吃过肉的人,突然吃了一大碗红烧肉,身体扛不住,对,小山的袄子就是那个人拉出来油腻腻的效果。
看着小山穿着一身屎过来了,张缄微微一怔,以为他在凤城呆久了,品味提高了,没有想到还是不改初心呀,把这个袄子又找出来穿了。
“这袄子真是你姐姐从广州买的。”张缄忍不住了。
“千真万确,还有发票呢,一百多呢。”曹小山得意的说。
“是广州人做的?”
“那不一定,不用看你也知道你是外行头,做衣服的都是全国各地打工的,但这款式,你看这束腰的特点,典型的广州款,怎么你喜欢?有机会让我姐姐给你带一件。”
“你瘦的跟猴样,束腰干什么?”
“这是款式,跟你讲不明白,你应该知道什么是井底之蛙,走赶集去,今天天气好人又多。”
“你没有去喊小品?”
“先去的他家,他讲他要看书,明年也要考凤城一中,我拉都没有拉出来。”
“估计他口袋没有钱。”
“先不讲他,你口袋可有钱?我也没有钱,我的情况你知道,花销大。”
“走吧,你千万不要在你的那个什么面前穿这个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