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可以连续印刷,就用两块铁板,一版加刷,另一版排字,两版交替使用。印完以后,用火把药剂烤化,用手轻轻一抖,活字就可以从铁板上脱落下来,再按韵放回原来木格里,以备下次再用。
毕昇还试验过木活字印刷,由于木料纹理疏密不匀,刻制困难,木活字沾水后变形,以及和药剂粘在一起不容易分开等原因,所以毕昇没有采用。
毕昇的胶泥活字版印书方法,如果只印二三本,不算省事,如果印成百上千份,工作效率就极其可观了,不仅能够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印刷的速度和质量,比雕版印刷要优越得多。
活字制版正好避免了雕版的不足,只要事先准备好足够的单个活字,就可随时拼版,大大地加快了制版时间。活字版印完后,可以拆版,活字可重复使用,且活字比雕版占有的空间小,容易存储和保管。这样活字的优越性就表现出来了。
用活字印刷的这种思想,很早就有了,秦始皇统一全国度量衡器,陶量器上用木戳印四十字的诏书,考古学家认为,“这是中国活字排印的开始,不过他虽已发明,未能广泛应用”。古代的印章对活字印刷也有一定启示作用。
现代的凸版铅印,虽然在设备和技术条件上是宋朝毕昇的活字印刷术所无法比拟的,但是基本原理和方法是完全相同的。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为人类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中间,中国的平民发明家毕昇的功绩不可磨灭的。
可是关于毕昇的生平事迹,我们却一无所知,幸亏毕昇创造活字印刷术的事迹,比较完整地记录在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的名著《梦溪笔谈》里。
但是除开西夏文字的几本推测为活字印刷的佛经外,中原地区无发现活字印刷的中文印刷品!(与后文“1965年在浙江温州白象塔内发现的刊本《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经鉴定为北宋元符至崇宁(1100~1103)年活字本。这是毕升活字印刷技术的最早历史见证。”矛盾。)
毕昇发明泥活字,是活字的开端。以后又发展了锡活字、木活字、铜活字、铅活字等。其中木活字对后世影响较大,仅次于雕版。朝鲜古代曾有过铁活字。现代铅合金活字是德国人j.谷登堡于15世纪50年代所创制。
汉字活字字体主要有宋体、正楷、仿宋、黑体4种。并有长扁变形体,另有隶书、魏碑、美术体等不同风格的字体多种。宋体又称老宋体,横细直粗,整齐清晰,容易辨认,阅读效果好,为中国书刊报纸正文的基本用字,字面有粗体、细体等三四种,日本人称为“明朝体”。
正楷字体端庄方正,笔法和手写相仿,有几种不同风格的活字,适用面广,小学课本和儿童读物更多使用。仿宋体是仿照宋刻本的正楷字设计的活字,横直笔画粗细相近,横画略向右上倾斜,秀丽清健悦目,书刊的正文、标题、图版说明文,商品包装广告等均适用。字体有方形、长形2种。
黑体,视觉上横直笔画粗细相同,方正粗黑,又名方体字、等线体字,字体也有粗体细体的不同,一般作标题和重点文句用。
中国少数民族文字的活字有朝鲜文、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等等,都各有不同的字体。外文活字,有拉丁文、希腊文、俄文、日文、阿拉伯文、印地文、缅文、泰文等多种,都设计有多种字体。
拉丁文活字字体种类最多,按不同风格,可分为哥特体、罗马体、无装饰线黑体(又称等线体)、方装饰线黑体(又称埃及体)、斜体(又称意大利体)、手写体、美术体7大类,每一类中都有不同风格的字体,少则十多种,多则几十种,各国有自己的使用习惯。
2010年11月15日《活字印刷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列入2010年“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的木版活字印刷术在2010年11月,已被列入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候选名单。《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收录的是那些在社区或群体的努力保护下,生存能力仍然受到威胁的文化遗产。
为将文化遗产列入名录,相关国家需要承诺执行专门的保护计划,并有可能从教科文组织管理的一个基金获得财政方面的资助。
关于活字印刷的记载首见于宋代著名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公元1041~1048年,平民出身的毕升用胶泥制字,一个字为一个印,用火烧硬,使之成为陶质。
排版时先预备一块铁板,铁板上放松香、蜡、纸灰等的混合物,铁板四周围着一个铁框,在铁框内摆满要印的字印,然后用火烘烤,将混合物熔化,与活字块结为一体,趁热用平板在活字上压一下,使字面平整,便可进行印刷。
用这种方法,印二、三本谈不上什么效率,如果印数多了,几十本以至上千本,效率就很高了。为了提高效率,常用两块铁板,一块印刷,一块排字。
印完一块,另一块又排好了,这样交替使用,效率很高。常用的字如“之”、“也”等字,每字制成20多个字,以备一版内有重复时使用。没有准备的生僻字,则临时刻出,用草木火马上烧成。从印板上拆下来的字,都放入同一字的小木格内,外面贴上按韵分类的标签,以备检索。
搜【完本網】秒记网址:anЬen.МΕ书籍无错全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