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去啦

繁体版 简体版
必去啦 > 大时代的梦 > 第四十九章 手鞠球(3)

第四十九章 手鞠球(3)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元代无名的氏散曲说:“见游人车马闹,王孙争蹴鞠。”说明蹴鞠在当时十分普及。男女对踢在宋元时也屡见不鲜。元曲中说:“似这般女校尉从来较少,随圆社常将蹴鞠抱抛,占场儿陪伴了些英豪。那丰标,体态妖娆……。”

这种情景在文物中也有反映。现藏历史博物馆和湖南博物馆有两块足球纹铜镜,镜背面的浮雕就是一对男女对踢。但这些女性是专门陪人踢球的艺妓而不是普通妇女。

到了清代,在史籍上有关足球活动的记载,就寥寥无几了。满族人曾将其与滑冰结合起来,出现了“冰上蹙鞠”的运动形式。清初每年冬天在太液池(今北海)举行冰嬉典礼,“习劳行赏,以简武事而修国俗”。

每年农历十月,“每旗照定数各选善走冰者二百名,内务府预备冰鞋、行头、弓箭、球架”。冬至后九日,皇帝“驾幸瀛台等处,陈设冰嬉及较射天球等伎……”。冰嬉的内容还有冰上蹙鞠、打滑挞、冰上杂戏、冰床(凌床)、速滑等。

清代中叶以后,随着西方现代足球的传入,中国传统的蹴鞠活动基本上被欧洲的现代足球所取代,而踢毽子作为“蹴鞠之遗事”。

汉代李尤曾作《鞠城铭》,记录和描述了当时蹴无球门的散踢方式称作白打,历时最久,开展得最为广泛,有一人到十人场户等多种形式。

白打则主要是比赛花样和技巧,亦称比赛“解数”,每一套解数都有多种踢球动作,如拐、蹑、搭、蹬、捻等,古人还给一些动作取了名字,如转乾坤、燕归巢、斜插花、风摆荷、佛顶珠、旱地拾鱼、金佛推磨、双肩背月、拐子流星等。有球门的蹴鞠比赛又可分为双球门的直接竞赛和单球门的间接比赛。

双球门的直接竞赛是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蹴鞠的主要方式,且被用于军事练兵。进行直接对抗比赛时,设鞠城即球场,周围有短墙。

比赛双方都有像座小房子似的球门;场上队员各12名,双方进行身体直接接触的对抗,就像打仗一样,踢鞠入对方球门多者胜。

单球门间接比赛是唐(公元618年~907年)宋(公元960年~1279年)时期蹴鞠的主要方式,主要用于为朝廷宴乐和外交礼仪竞赛表演。进行间接对抗比赛时中间隔着球门,球门中间有两尺多的“风流眼”,双方各在一侧,在球不落地的情况下,能使之穿过风。

蓝桉虽然不能亲临古时蹴鞠的盛况,在陈老师的指导下,发现制作手鞠球的工具并不复杂,主要有绣线和钢针就可以完成。通过不同色彩绣线的层叠绕转形成鞠球的基础造型。

手鞠球集刺绣、编织、图案设计于一身,用绣线按照一定的规律绣制,几何图案慢慢形成,呈现出来意想不到的美。每改变一根绣线的颜色,每改变一个绣制的角度,就会形成迥然不同的花样。

传统的手鞠是先用和纸包好稻壳,然后一层层缠绕好底线,再用真丝或棉线绣出华丽图样的.

陈老师演示手鞠的制作过程,先制作内芯,再分球,最后刺绣。

陈老师用和纸包裹稻壳(可以加上会响的小铃铛),用底线缠绕至正圆,大小随意。

陈老师还教蓝桉另外一种做法。保丽龙球外面缠绕好底线,如果想要加小铃铛可以把球对切后挖个洞埋进去.

缠好的球均分成若干等分,用金色或其它线标记好。关于分球其实是传统技艺中无意体现出的几何学,球体可以分成多少面,可以用多少种形状组合而成,手鞠球就可以有多少种变化。

刺绣说起来好像复杂,其实按照步骤来让线依次穿过也并不难,只要是能缝扣子的人,都能制作。

陈老师让蓝桉不妨先从小小的球开始尝试。做好可以用来当发饰,耳坠,也可以做车挂。

中国历来讲究设计出来的图案往往对称的居多,那么在鞠球上,图案为了对称,我们要做的就是在球的东南西北四个位置插上针,用线勾勒出球的横向线和纵向线,来固定位置。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