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世南惊住了,杨崇在河西的时候就要让天下人一日三餐,现在虽然还有少数的地方达不到,很多人的一日三餐不像样子,但是粮食的增长是显而易见的,关中百姓的温饱再也不是官府的压力。杨崇做到了,马铃薯、占城稻,犹如天赐一般落根于中原;现在的瓷器,很明显,是杨崇的又一个小目标。
当所有客人到齐的时候,杨崇立即吩咐开宴,李孝恭是最后到的,几乎是直接进了餐厅;听杨崇说了南方青窑的计划,李孝恭的眼中立刻烁烁放光,对于仕途没有想法,李孝恭现在最爱的就是钱财。作为杨崇的贸易伙伴,李孝恭发现,只要与杨崇合伙,从没有亏本的生意,最主要的是,杨崇找到的生意都是别人一开始不关注的生意。
顾曦是当场唉声叹气,青窑就在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可是自己只关注那些出好瓷的窑,杨崇的作法就是越多越好,然后控制市场,两者在利润上是天壤之别。不过顾曦也有疑问:“越王,会烧窑的工匠有限,一时半刻培养不出来。”
杨崇笑着说:“顾家主放心,元弘昭、罗士信已经招募了两百多名师傅,我们在敦煌、酒泉、贺兰山、上县等地的瓷窑这两年培训了大约五百多名烧窑师傅,已经全部南下;至于帮工,还是从山越中挑选。我也不指望他们烧出精品,我指望的是他们能做出卖给胡族和百姓的瓷器,一句话,物美价廉,我们还有钱赚。”
李孝恭和顾曦都是生意人,自然明白两种不同的产品对师傅的要求差了十万八千里,杨崇的设想还真有可能实现。在两人都同意参加后,杨崇说出了自己的计划:“我们在华亭成立江南瓷行,专门做青瓷、白瓷,在长安和涿郡、广州各设立一个分行做外族的生意;中原市场,从洛阳、开封、南阳为北线,西到成都,南到岭南,九珙,你和严安说培训能做生意的山越人。”
闻着无不咂舌,要是这样,江南瓷行的生意那就大的怕人,恐怕长期做下去也是一份垄断生意,瓷器生意有个好处,不需要官府出面关照,只要有产品有人,想做到那做到哪。虞世南服气地说:“难怪山越对越王视若神明,这是茶叶后面的又一个生计。”
(本章完)